在這幾天大家都忙著啃鄭爽代孕這個大瓜的時候,出現了一則新聞驚呆了我:
這個案件最終以庭外和解告終,《熊出沒》片方承擔了10%的賠款。
事情是這樣的,2年前,一個8歲女孩和朋友在家里玩耍,跨過窗外玩攀巖游戲不幸從高樓墜落,搶救無效死亡。
于是,女孩父母起訴了《熊出沒》的制作公司,因為他們認為孩子是模仿《熊出沒》的攀巖情節墜亡的。
什么?!還真就賠了10%的賠款?
有點看不懂了,一部好端端的動畫片,這就 “栽“進去了???
可是,但凡被審批通過可以上線而且上線很久的動畫片,一般怎么可能出現這種 “失誤“呢?即便出現危險鏡頭,動畫片里也會有提示?。?/p>
然而,法院卻還是這么判了…
說是當時僅有患有精神疾病的老人在家,其他有監管能力的家長不在身旁,于是就釀成慘劇…
這明明是一場監管不力的慘劇,動畫公司卻背了鍋,雖然只是10%……
其實此類現象還不止這一例,2013年的時候,還發生過一起悲?。?/p>
連云港的兩個孩子被另一個孩子綁到了樹上,那個孩子點燃了樹下的樹葉,風一吹,兩個孩子被嚴重燒傷........
他們本來是在一起玩耍,慘劇發生后那個孩子說是在模仿《喜羊羊與灰太狼》的劇情。
這件事情的最后是《喜羊羊》片方被要求判承擔15%的責任。但是雙方不服,上訴,最后庭外和解,動畫公司出于“人道主義援助和社會公益捐助”,向家屬賠償85萬元。
這之后,《喜羊羊》下架,并對已經播出的近千集動畫進行修改,據說投入近千萬,“暴力情節”全部消失,紅太狼從此只揮著平底鍋,再也不打灰太狼了。
好吧,怎么樣都行,這些事最后都有了交代和說法。但是悲劇的釀成無法挽回,“責任”到底在誰?我們沒法說,但我覺得在每一個能夠獨立思考的成年人心里,都應該有一把判斷標尺。
遇到事情,遇到問題第一反應是“往外推”,這似乎是很多人的“條件性反射”,在工作中和在日常生活中都會如此。而我們很多的“解決辦法”也通常都是亡羊補牢或者表面“打補丁”,有時候運氣好,暫時就過去了,但其實隱患重重最終難免造成更大的悲劇和損失。
從法院最終審判結果給人們帶來的信息來看,這似乎就是因動畫片而 “引發”的社會事件,但實際出現并發生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在哪里?
在這里我先不討論過多關于父母的責任、監管、教育這些觀點,我想說的是:每個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首先都應該會認知和識別問題。
《熊出沒》背鍋的背后,這則慘劇的問題點究竟出在哪?
家長是不是該做更多的反思 而不是先怪罪別人?
《喜羊羊》因慘劇發生之后被迫重新 “換臉“,“臭狗熊”、“該死的”,被調整為“小熊熊”、“討厭的”,整體畫風也變得更萌了…很多在我們看來正常的動畫片接下來不是下架就是被要求 “整改”,要么干脆直接馬賽克:
最后會發現,孩子們所看到的真實世界正在消失。
不僅僅是孩子們的動畫世界,我們成年人的電影書籍海洋也在失去本來的顏色…
《黑鏡》第四季的第二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?一個單親母親把自己唯一的女兒視為生命,在女兒3歲的時候因為自己大意而讓女兒走丟了,有驚無險地找回來之后更是崩潰地再也不敢大意了,于是用一種大腦植入芯片的技術從此把自己的女兒牢牢 “控制”住,對于可接觸到的外界一切事物都竟在自己的掌握,那些不好的場面畫面統統不讓她的女兒看到…
從此,女兒就成了一個不會思考,也不會交流什么都看不懂的人群“異類”。
這樣真的好嗎?就安全了嗎?
當然不。
相反,我們每一個人應該看到更大更全面的世界,看得越多才能思考越多,我們才能更好地去辨識和判斷,而不是永遠只被接受一面的“事實”。
思維能力永遠都是最重要也最基本的能力
據世界經濟論壇的調研統計,到2025年所需具備的十項最重要能力中前四項都是思維能力。
除了工作和生活,對于很多社會現象、輿論背后的思考,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最基本的邏輯思考,會去獨立地判斷。
識別問題遠比解決問題更重要
在問題解決中,在很多的項目管理中,你們是如何識別問題的?如何解決這些問題?
是憑借幸富的經驗,還是拍拍腦袋,或是干脆往外推,還是求助他人去處理解決問題?
項目經理們是不是需要提升自己問題解決的能力?
最近疫情又變得嚴峻了,妙坊的一些線下課程也因此受到一些不同程度的影響,但我們的線上沙龍和訓練營將不會停下腳步:
問題解決是思維能力中相當重要的一項,我們的訓練營會從系統性思維、PDCA、8D、KT法,到六西格瑪等等系列工具的使用輔導,針對整個問題解決系統的方法論進行系統化地教授和實戰練習,幫助你們在實際工作中提升問題解決的能力。
我們將推出妙坊2021年線上訓練營具體的開班報名計劃,敬請期待!